听彭老师执教《一面五星红旗》
最近下校视导,听了很多老师讲《一面五星红旗》,但是总感觉不尽人意。和南上山街小学的领导老师一起研究了这篇课文,由彭倩老师执教,今天上午请济南市教研室江老师来听,作为研究课,江老师做了点评,肯定了研究的价值。
在这节课上,有如下几个亮点,与朋友们共享——
1、 学习1-3段
教师配乐朗诵课文1、2段和第3段的前半部分。
[优美的音乐,精彩地朗读,出乎意料之外地结果,把学生自然带入情境之中。]
师:后来“我”又怎样了呢?请认真读读课文。
自由朗读。
指名朗读。
出示:醒来的时候,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,头和身子被撞上了好几处,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。我迷路了,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。直到第三天中午,我来到一座小镇,走进一家面包店。
师:读读屏幕上的文字,对照课文,你发现了什么?
生:屏幕上少了一个“才”字。
(老师补充,“才”字变大变红。)
师:再读读课文,这个“才”字去掉行吗?
生:不行,去掉“才”字就不能看出青年来到面包店很不容易了。
师: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青年来到面包店很不容易呢?
生:“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”,说明青年伤得很严重,能来到面包店很不容易。
生:“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”,说明青年一分钱也没有了,一点吃的东西也没有了。
生:“我迷路了,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。”通过“荒无人烟”“转来转去”,我感受到青年很孤独,很需要别人的帮助。
师:同学们抓重点词句理解了青年能来到面包店真不容易,看来这个“才”字真实不能去掉,那么就请把这些重点词句读好,感受青年的困境吧。
自由读,指名读。
指导朗读:读好“好几处”“无影无踪”“荒无人烟”“转来转去”“直到”“才”
师:此时你就是这位青年,我们一起朗读,体会青年的危难出境。
[教师在这一环节,抓住一个“才”字,一挖到底,引导学生在一遍遍有目的地朗读中感受青年的困境,在抓重点词句的理解中感受青年的困境。并且老师进行有效的指导,创设情境,推进朗读,训练层次很清楚,所以学生的朗读越来越有滋有味。]
2、学习4-12段
师:故事还在进行,青年进了面包店此时他该是怎样的心情啊?
生:我有救了!
生:我终于有饭吃了!
师:可是“我”遇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板呢?请认真读读4-12段,画出描写老板的句子。
生汇报,师出示句子。
师:请大家把这些描写老板的句子连起来读读,你发现了什么?有什么问题吗?
生:我发现老板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。
生:为什么老板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?
师:是啊,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老板呢?请再来读读课文,找出最能打动老板的句子。
汇报:
出示:我愣了一下,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。
自由读,指名读这句话。
教师指导:请让我们看到你在“久久地凝视”,你来读?
出示:当老板要我拿五星红旗换面包的时候,我想_________________
生:我怎么能拿五星红旗换一块面包呢?那是我们祖国的尊严啊!
生:我有了面包能活下来,但是我不能拿国旗换面包啊!
生:我就是饿死,也不能拿国旗换面包!
师:青年人的爱国表现就在这久久地凝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,读吧!
齐读。
师:我们通过一个“久久地凝视”走进了人物的内心,请运用同样的方法,通过青年的动作,体会人物的内心。
出示:我摇摇头,吃力地穿上大衣,拿着鲜艳的国旗,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。突然,我摔倒在地上,就什么也不知道了。
指名读。
情境创设,心灵对话:
师:同学们,老板用一块面包跟青年人换国旗,青年人没有说话;用三块面包换国旗,青年人依旧没有说话。此时,你就是这个饿了三天身负重伤的青年,老板望着你——
小伙子,拿着面包吧,难道国旗比你的生命更重要?
是的,没有国哪有我?
这位小伙子,拿着面包吧,再不吃东西你会饿死的。
我就是饿死也不会用国旗换面包的。
你呢?这位小伙子,你换吗?
我不换!
师:青年用他无声的行动告诉我们:宁可饿死,也不能拿国旗换面包。(把动作词语变红)指读
师:谁还来坚定地告诉老板?生读,范读,齐读。
师:文章自始至终青年没有说一句话,可是我们读到了文字背后青年的那份浓浓爱国情。老板也读懂了,并且被深深打动了。他竖起大拇指,不禁对我说——————
[教师很好地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,以读为先,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,生情并茂,推进学生的感知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到位,那就是青年人因爱国而受尊重。课堂上注重学法的渗透和指导,比如教给学生通过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。教师情感投入,激情渲染烘托,推动情感的发展。运用情境对话,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。在对话中,引导学生自我建构,深化理解。]
转载http://blog.eduol.cn/user1/1167/archives/2006/46349.html